2020年11月12日上午,2020年青浦区课程教学季(新城二组)展示活动在秀泉幼儿园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张婷老师,新城二组协作组教学负责人,以及全区幼儿园教师代表共50人左右。本次活动主题为:“实验”改革——课程领导保障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实施。
秀泉幼儿园马纯佳老师执教了小班音乐活动《毛毛虫长大了》。活动围绕着《蝴蝶幻想曲》的乐曲展开,乐曲分成ABC三段音乐:A段是缓乐背景下的故事讲述、B段是纯缓乐曲、C段是快板。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求,马纯佳老师借助电脑动画将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情景贯穿始终,运用音乐软件剪辑乐曲再编辑,在充分感受三段音乐变化的基础上,运用手指表现、身体表现和丝带的表现等一系列策略,层层递进地激发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乐曲、发挥想象,乐意用肢体去表达表现,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帕提欧香幼儿园董婉君老师执教了大班科学活动《蜗牛探秘》,活动源于孩子们在菜园探秘寻找蜗牛和饲养白玉蜗牛过程中的兴趣,有了很多发现,同时产生了各种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生成了教学活动《蜗牛探秘》。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测、假设、观察和探索实物蜗牛、查阅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解决自己的问题,多维度地了解蜗牛的特性和外形特征等,并有后续继续探究的欲望。
稍作休息后,两位执教老师进行说课反思。
马纯佳:在今天的活动中,幼儿能够投入在“毛毛虫变蝴蝶”的情景中,倾听与感受乐曲的变化,愿意用各种方式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整个活动执教与观察下来,我发现幼儿情绪非常的愉悦,体验到了本次音乐活动的快乐。
小班幼儿“动作先于语言”,因此我感觉自己说的比较多一些,如何少教多学,促进小班幼儿主动学习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董婉君:本次活动源于幼儿在小菜园散步时发现了蜗牛,于是在教室里饲养了蜗牛,在观察中,幼儿发现了很多关于蜗牛的事情。通过回顾前期经验的方式导入,选择来自孩子们的问题:“怎么让胆小的蜗牛爬出壳?”引发幼儿大胆猜测、假设,结合对蜗牛的观察探索和记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研究探索蜗牛的兴趣。
在活动中孩子对蜗牛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始终沉浸其中,因此,活动时间有点长,但我觉得基于课堂情况我们可以适当的延长一些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
随后新城二组协作组业务代表就这两个活动进行了点评。
赵屯幼儿园黄敏仪老师:马纯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情境始终贯穿活动始终,在课件、手指游戏、活动道具、语言的感染下层层递进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表达表现。艺术领域中讲道“幼儿要能感知音乐的强弱高低变化等”,活动中老师能够引导幼儿充分的倾听、感受乐曲的特点,让小班的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表达表现,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提升音乐素养,我觉得她作为一名教龄3年的老师,具备了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
白鹤幼儿园庄燕老师:董老师从问题入手,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核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关注幼儿过程性探究,利用多媒体来助推了幼儿探究的热情与积极的思维,并在一次次幼儿的实验后基于幼儿的情况进行提炼、归纳,引发幼儿进一步发现蜗牛的奇特之处,有进一步持续学习的兴趣。
最后幼儿由教研员张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
张婷老师:今天的活动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精准、精巧、精彩”。
精准指向于两个活动设计的目标定位。充分解读了《指南》不同领域活动目标建议。
精巧指向于活动环节的设计。两个活动的环节设计提炼了科学、艺术领域活动环节设计的基本范式。科学活动:猜想-实验(观察、比较)-验证-形成结论。音乐活动:倾听、感受-交流、理解-表达、表现-个体、集体的提升。
精彩指向于幼儿与教师的现场表现。幼儿:乐于探究,善于倾听,主动表现。教师:敢于尝试集体教学活动的新题材,今天的音乐活动是以绘本为载体的音乐律动游戏,科学活动是以幼儿探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为素材的原创活动。
本次活动拉开了2020年青浦区课程教学季活动(学前教育展示专场)的序幕,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突显课程育人的价值,分享了教学活动智慧,展现了青年教师风采,为与会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