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外出学习效果,做到外学内享,共同提高的目的,2024年1月12日,秀泉幼儿园开展了外出学习教师经验分享活动。
学思践悟促提升
三位外出学习教师代表分享了基地学习的经验收获与反思感悟。
陈澄老师主要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整体式阅读,整体式阅读的三个模块内容,而后向大家分享祝晓隽老师的两节示范课,小班语言活动《笑一笑真好》以及大班语言活动《汤姆的妹妹》,通过这两节活动的诠释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如何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绘本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黄忆琳老师主要介绍了两次专家讲座带给她的启发:她认为前者把名家名作和孩子的经验相联系起来,找到两者的共同点,都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想象是没有界限的,我们可以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启发他们关注到自己和身边的方方面面,将自己理解的美表达、表现出来。在后者的讲座中,同样也是提出要把孩子的活动和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当中寻找孩子熟悉的声音进行演奏,丰富听觉经验,注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自然和生活的各种声响。
顾易涛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学会看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她主要从户外运动的主要形式、废旧材料&小集体运动和案例分享三个方面帮助教师了解组织户外运动的形式、注意点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案例分享内容,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入思考。
以知促行伴成长
老师们听了三位教师的分享后,也表达了自身的学习感悟。
徐佳丽老师:陈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绘本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经验交流和之前的慢阅读有点类似,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有一个预读的环节,都可以在班级内预先读一本绘本,有问题以图画的形式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不同之处就是陈老师给我们分享的预读是由家长参与的亲子阅读,家长每日可以参照阅读每日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家园互动的形式,也能够给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方法。第二环节就是共读,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把之前的搜集起来的问题通过应答、提问、讨论的方式开展集体活动,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方式,幼儿的思维、表达、语言都有质的提升。王静老师:陈老师本次分享中提到“预读、共读、建读”,其中预读相当于我们的一个预习工作,在学习绘本之前,先将绘本内容进行提前了解,这个了解也是基于教师先对绘本进行深度解读后整理三个问题,所以孩子们是带着问题去“读”绘本。这样在孩子阅读绘本之后,教师再次收集幼儿的问题,并且在师生共读过程中去再次解决。这样的操作不仅大大缩短了语言活动中的无效时间,更是大大增加了活动的有效性,做到真正读懂绘本。
赵蓓蕾老师:听了忆琳的分享,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是,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自然元素以及一切可以运用到生活材料对孩子进行艺术美育的培养,其次,我们中国也是非常具有美学艺术渊远历史的国家,我们可以将现在成熟的艺术研究迁移到对幼儿中国美学艺术的培养中来,例如:文字艺术,国画艺术,服装艺术这样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
马纯佳老师:我觉得艺术之美不管是音乐欣赏还是艺术作品欣赏都是多感官去感受与表现的,如视觉看到图谱,倾听感受歌曲内容,再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器具演奏,多感官的方式往往可以淋漓精致的欣赏艺术作品。陆彦老师:听了顾易涛老师的分享,我的感受是学会倾听孩子,愿意等待孩子,才能更走进孩子。“延迟满足”既能塑造孩子不急不躁的好性格,也能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愿意等待的好品质。它既能对家庭教育起指导意义,也能帮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适应得更好。
高柳叶老师:听了顾老师的分享,有时候适时的等待也是需要的。对大班的孩子来说,马上要进入小学,学会安静的等待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多倾听孩子,有时候他们眼里的等待更是一种期待。
“以己之学,授之于人,而己亦得也。”教师们在一次次分享中以他人的经验搭建智慧的桥梁,学无止境,相信教师们能在彼此的陪伴中通往更远的学习之路。